胆小勿入,你所不知道的英国黑暗料理!
2025-04-15 01:22:05
北大弑母案育儿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没有灵魂的成长
文 | 拯救知更鸟字 | 本文共3588字,阅读约需5分钟声明 | 本文由拯救知更鸟原创,欢迎转载与交流
最近,育儿圈的朋友聊得最多的话题,是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的思考。有人认为这是单亲家庭的典型悲剧,有人认为这是只注重知识教育不注重德育的后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小概率的偶发事件。拯救知更鸟则认为:这是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追求完美,没有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亲子边界模糊的警示性事件。而这种错误教育观,在我们的身边非常普遍。
2012年9月:五好学生,100%好评的阳光男孩吴谢宇考入北大经济学院。到北大上学后,仍然坚持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各种奖学金狂揽。并坚持每天与母亲谢天琴通话半小时以上。2015年2月:4日至6日三天,吴谢宇入住河南某酒店。距离情人节7天,距离春节10天。疑为吴谢宇来寻找女朋友,一位河南籍性工作者。2015年4月:吴谢宇以家中有事为由,退掉所有课程,离开北大宿舍外宿,并向培训机构提前支取6000元奖学金。2015年6月:吴谢宇回福州。临行前通过网购,线下店面等购买了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垫、干燥剂、防潮剂、抽湿器、防霉包、真空压缩袋抽气泵、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剔骨刀、菜刀、手术刀、雕刻刀、手机贴膜用刀、锯条等,托运一同带回福州。2015年7月:月初某天上午,邻居在楼道碰到谢天琴母子,吴谢宇主动大声打招呼“阿姨好”。“母子俩当时都挺高兴,谢老师还说小宇瘦了,发愁该做些什么好吃的补身体。”2015年7月5日:谢天琴给妹妹谢瑶打电话,很高兴,说小宇已经放假回家。过几天带他回老家看望外婆。2015年7月10日:弑母前夜,吴谢宇在福州家附近的酒店开房。(弑母预谋开始,考虑到过程会造成不可控因素,或案发现场不宜居住而采取的措施)。2015年7月11日:在福州桂山路172号的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弑母。2015年7月12日到7月23日:吴谢宇在网上34次购买活性炭。从死者遗骸痕迹看,脖颈和胸部劈砍明显,应为分尸痕迹。两个信息结合,判断吴分是不成,购买活性炭藏尸。2015年8至10月:吴谢宇假借母亲名义,以陪孩子出国留学为名想亲戚借款144万,并剪辑母亲日记文字复印辞职信,将母亲从所在的学校辞职。2015年8月至12月:与河南籍性工作者同居。2016年2月4日:吴谢宇在河南某ATM机取款,被拍下头像。2016年2月5日:吴谢宇发短信给舅舅,说他和母亲要从美国波士顿回来,将于2月6日到达福建莆田高铁站,希望舅舅接母子俩回家过年。当日,舅舅未接到人,心生疑窦,与家族商量。2016年2月14日:谢家报警,警察破门,发现他将母亲尸体用塑料包裹了数十层,并在每一层缝隙中,放入了活性炭吸臭;房间内安装监控,并且连接电脑,能用手机监控现场情况。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送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网购身份证。
这个事件回顾有点长,但是没办法,事情本身就异常复杂。除了案件本身,几个关键信息是需要大家关注和思考的: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极度自律和清高,追求完美,在身体或心理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洁癖;吴谢宇:亲戚邻居公认的满分阳光男孩。老师同学最喜爱的角色,乐于助人的学霸;谢天琴育儿观: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易,把情感全部同步给孩子。要求孩子做一个完美的人,不能有任何瑕疵。每天电话沟通学习和生活情况,不低于半小时。
吴谢宇作为孩子,在谢天琴那里担任了这些角色:
儿子:乖巧听话,完美男孩,从不犯错(不敢犯错),懂礼貌识大体;丈夫:在谢天琴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丈夫般的慰藉和鼓励,让她勇敢面对;闺蜜:每天至少半小时的电话粥,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多愁善感都要吴谢宇来分担;使命传承者:考北大,成大材,为家族创造无上荣耀,给自己一份骄傲的回报;心灵寄托者:相依为命的心灵相托,针扎不穿,水泼不进,谁也别想插足。
基于以上纷繁复杂的案情和亲子关系,有许多人推断出很多可怕的“内幕”:有说性工作者幕后指使吴谢宇图谋钱财的阴谋论者;有说他们之期间有不正当的亲子关系的乱伦说者;更有说母子因为性工作者出现,道德洁癖导致家庭冲突,最终爆发悲剧的。这些都是网友们闲来无事瞎掰胡扯的,不值得讨论。
这个悲剧背后的内幕,已经相当明了。一个按照母亲的要求成长为“完美男孩”的人,一个被压制的连青春期叛逆都没有的人,一个角色定位模糊,背负着比他能承受的重量要大数十倍的人,突然垮塌了,崩溃了。仅此而已。
请大家相信一个道理:人身上的情绪和情感平衡,与能量守恒一样真实存在。积压的情绪与情感永远会留在身体里。持续的发泄也许会造成连续不断的小麻烦,但长期积压,有朝一日必然有如泄洪,一发不可收拾,酿成严重的后果。
亲子关系到底要不要有边界?父母和孩子的边界在哪里呢?在H. 鲁道夫·谢弗(H. Rudolph Schaffer)的《儿童心理学》里,父母和孩子必须要形成“依恋关系”,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依恋关系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依恋具有选择性:哺乳和养育关系决定了依恋关系;
寻求身体与心理接近:孩子不喜欢父母站着与他说话,身高差会带来很强的压迫感;
提供安慰和安全感:这是人作为动物的进化动机,也是培养亲近和接近的目标;
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因为孩子对外界有一定的恐惧,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有分离焦虑;
依恋关系的时效性:依恋关系强度与孩子成长时间成反比,15岁左右,依恋关系进入逆向发展期(及俗称的叛逆期),逆向发展期结束后,依恋关系趋于正常和稳定。
所以,看到没有?依恋关系是有限度的。上文的案例中,吴谢宇因为背负着母亲的沉重情感,连叛逆期都没有,上中学的几年,老师同学邻居都是手动点赞,谢天琴也以他的表现为荣啊。
对“依恋关系”研究最深,也因为把依恋关系研究透彻而享誉世界的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说过:“孩子的叛逆期,简直就是上帝给人类添加的最绚丽一笔,它终结了父母和孩子过于原始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开启人格独立的成长之旅。”连叛逆期的权利都被剥夺的吴谢宇,谁能说这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个不公呢?
不著名的育儿非专家拯救知更鸟说:让孩子独立,不可留恋,不完美才是完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缺少叛逆期的成长是没有灵魂的成长,那是不是任由孩子长期叛逆,野蛮成长呢?不。如果养育孩子是这样简单粗暴,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操作,那何来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始终对孩子保持高要求,是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在未来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措施。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对孩子德育的标准,对孩子学习才艺或知识的要求,应当朝着最高标准去提。这一点没有问题。
我们要注意的是和孩子之间的角色定位。父母与孩子的亲自关系一定要有明确的界限。什么界限呢?
情感界限:孩子的情感,父母只应引导,疏导,不能强逼,更不应该代劳;父母的情感,不应该百分之百的拉孩子来一起背负,最多不能超过30%。角色界限:也就是责任和义务的界限。父亲的工作压力,不应过多的让孩子知道,母亲在家族关系处理的情绪不应在孩子面前过多埋怨抱怨。
那么联系到这个案例上,我们分析一下,父母是否应当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是否应该和孩子成为闺蜜?我认为这样处理会更合理一些:
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或闺蜜,但不应当成为孩子唯一的朋友或闺蜜;
孩子不应当成为父母的朋友或闺蜜,至少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那种(但凡无话不谈,依恋关系会让孩子主动背负父母的情感和压力。)
亦师亦友亦父母,也许是最适合的一种亲自关系了吧。
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把亲子关系搞清楚就可以了么?不。更重要的是有方法的鼓励和适当的引导。那些人格独立而健全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母背后花了多少心血:
你不知道父母睡前花了几个小时探讨明天怎么跟孩子聊他成绩下滑的事情;你不知道孩子打架回家哭哭啼啼后,父母想了多少套话术去和对方家长解释和道歉;你不知道孩子自己背着书包上学堂之前,父母多少次躲在他们后面悄悄跟着,生怕他迷路或遇到危险不能处理。
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误区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理念。孩子的人格培养期,最不恰当的就是这个“忍”字。作为象形文字,这个字的字形就告诉我们,心上悬着一把刀,多危险的事情啊。所以当孩子遇到冲突,不能一味的教孩子怎么忍,要教孩子怎么应对。并且要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疏导情绪,在孩子压抑之后带孩子去释放内心的郁闷情绪。
明确家庭亲子关系,与孩子保持亦师亦友亦父母的距离,对孩子成长提出严格的要求,并主动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形成独立的人格。忘了吧!别再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
2025-04-15 01:22:05
2025-04-15 01:19:49
2025-04-15 01:17:34
2025-04-15 01:15:18
2025-04-15 01:13:02
2025-04-15 01:10:47
2025-04-15 01:08:31
2025-04-15 01:06:15
2025-04-15 01:04:00
2025-04-15 01:01:44
2025-04-14 03:41:05
2025-04-14 03:38:49
2025-04-14 03:36:33
2025-04-14 03:34:18
2025-04-14 03:32:02
2025-04-14 03:29:46
2025-04-14 03:27:30
2025-04-14 03:25:14
2025-04-14 03:22:59
2025-04-14 03: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