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闹越大!妇科男医生不检点,病房里发生关系?聊天记录曝光
2025-07-30 01:24:09
【乡土风情】:省级非遗——和政秧歌
和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人文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玉凿天成,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在这里,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正月期间,就走乡串村进行表演,成为一种艺术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堪称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这就是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被甘肃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港凤凰卫视还曾经进行了现场录制拍摄,于是,和政秧歌便名声大振。
秧歌,亦称"社火",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用来闹新春、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始于明,盛于清,演变于民国,发展于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慢慢繁荣壮大。它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慢慢演变成如今的这种娱乐活动,又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文化交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武术、杂耍、杂角表演也融入其中,从而也使它的内容日趋丰富,气场日渐壮大。秧歌中的杂耍节目,不仅是古代习俗的遗留,而且展现了劳动人民共同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六畜兴旺的愿望。和政秧歌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组织紧密、技术娴熟、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有传承传统,又有创新立意,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政的秧歌队,一般由200多人组成,气势宏大,壮观威武。
为了营造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每年的腊月初开始,和政汉族群众就自发组织、自筹资金,置办秧歌表演时穿的“行头”,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秧歌演练。于是,整个和政大地,到处是一派锣鼓喧天、彩扇飞舞的热闹场景,昔日里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由于秧歌的演练显得瞬间热闹起来。秧歌队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陆续出马,穿戴整齐的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一直到正月的十六七才结束,当地人也将秧歌的表演结束叫做“歇马”。正月里的和政,城乡的个个角落,锣鼓声声、高歌漫舞,到处是一片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大好景象。尤其是正月十三这一天,被称为和政人民的“狂欢节”。这一天,也是各秧歌队进行秧歌集体展演的一天。一支支秧歌队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一号统办楼前,展示各自的技艺和水平。这一天,整个县城歌舞升平、锣鼓阵阵,人潮涌动,老百姓脸上全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说明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政县城秧歌汇演异常热闹的情景,同时也说明了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
和政秧歌主要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串火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前五角包括:流星、仪仗队、旱船、四大光棍、乐队等,中三角包括:霸王鞭、膏药灯、身子等。而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锣、鼓、唢呐等组成的乐器团。杂角,是正角以外的其他角色,有妖婆、鬼子、笑和尚、驾鹰、黑驴、春牛、猎人与狗熊、纸马、社火官、货郎等。秧歌表演中,最精彩的要数六大新郎表演了,也就是前五角中的“身子”,从事这项表演的演职人员必须要长相清秀,五官精致,男扮女装后的他们,右手执扇、左手拿一手帕,轻轻扭动腰肢,真可谓七仙女下凡,特别吸引人的眼球。还有丑角表演,各种古怪扮相的妖婆一上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由男人扮演的妖婆,故意将声音变细,向众人发嗲、说喜话,扭捏作态的样子,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舞狮、武术表演,更是将整个秧歌表演推向了高潮。从事这项表演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和健壮的身体。在这里,小编必须要提到的是:和政“尚武”武校,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新秀,是这一个个有着精湛武艺的后起之秀们,为和政地方传统文化——秧歌,注入了新的力量。武术表演中,演职人员刀枪棍剑样样精通,一招一式中,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淋漓尽致。舞狮表演,更有看头,如今的舞狮,不再是原来那几个简单的动作,武术专业人员将鲤鱼打挺、鹞子翻身、雄狮登桌等高难度动作加进去,看得人激情澎湃,所以,舞狮表演早已成为和政秧歌中不可多得的一项表演。
2007年初,和政秧歌引起了省州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将和政秧歌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拟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说到和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小编在这里还得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和政秧歌的传承人——陈学义老人。今年78岁的他,一生酷爱秧歌艺术,长年奔走在搜集、整理秧歌相关资料的路上。为了将和政秧歌的发展史更好地保护下去,他特意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收拾出来,将关于秧歌的一些道具、服饰、照片、书籍、唱词等一大堆东西摆放、展示了出来,和政文旅局将他的家命名为“秧歌传习所”,算是为他多年来对和政秧歌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一个最高的肯定。平时,他的传习所里经常会人来人往,不少文人墨客、学者雅士,都纷纷慕名而来,观赏、学习、造就秧歌非遗文化。为了将秧歌艺术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弘扬,陈学义老人还成立了秧歌扇舞队,吸引了广大爱好秧歌艺术的群众积极参与。平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排练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秧歌节目,并利用县上的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巡回演出,通过秧歌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进一步宣传推介了和政秧歌。
近几年来,和政秧歌经过漫长的生长和发展,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红火热闹、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地方艺术,真正堪称“一座活动的大舞台”。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传承和发展了民间文化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独树一帜、具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弘扬和传承下,和政秧歌必将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她独有的卓越风姿。
【全媒体记者:杨爱玲】
2025-07-30 01:24:09
2025-07-30 01:21:53
2025-07-30 01:19:38
2025-07-30 01:17:22
2025-07-30 01:15:06
2025-07-30 01:12:51
2025-07-30 01:10:35
2025-07-30 01:08:19
2025-07-30 01:06:02
2025-07-30 01:03:46
2025-07-30 01:01:30
2025-07-29 19:56:18
2025-07-29 19:54:03
2025-07-29 19:51:47
2025-07-29 19:49:31
2025-07-29 19:47:16
2025-07-29 19:45:00
2025-07-29 19:42:44
2025-07-29 19:40:28
2025-07-29 19: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