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都应该吃点啥?
2025-09-21 04:22:55
一口气读完顺治皇帝的一生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清朝的臣民们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中,众说纷纭,人心浮动。国不可一日无君,选立皇嗣当然就成了宫廷头等大事。
那么,争夺皇位谁是众望所归呢?一个是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多尔衮,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帝位之争的剧目主要是在这两个人之间上演的。
两个人可谓各有擅长。首先说多尔衮。
第一,他有两位既有军功、又有权势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豪格在这一点上就相形见绌了。
其次,多尔衮和多铎是两白旗主,他有着坚强的支撑。
第三,皇太极对多尔衮的爱护“有目共睹”,而对豪格却相对冷淡。还有,多尔衮为人处世方面也八面玲珑,在这一点上,豪格也不是对手。
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暗流汹涌,局势莫测。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出人意料。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正面交锋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天,诸王大臣们要选立新君,决定大清的命运。
会议开始之前,气氛变得格外紧张。两黄旗大臣们为不使本旗地位低落,竟然出动军队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
多尔衮和豪格双方僵持不下,多尔衮看到局势的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觉得应该是调整策略的时候了。他决定用立幼子的办法以退为进,同时为自己争得更多的砝码。
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肃王豪格谦让退出,不愿继位,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不过福临年纪尚小,无法亲政,不妨由郑亲王和我暂为辅佐,分领八旗军队。等福临成年之后,归政于他。”
多尔衮走了一着险棋,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风范。两黄旗大臣见多尔衮作了退步,两黄旗作为皇帝之旗一事没有变动,保驾皇子的目标也达到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就此罢休。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仅6岁的九皇子福临登上笃恭殿宝座,继位为帝,改元顺治,以第二年(1644年)为顺治元年。
清最高统治层在结束了因清太宗皇太极暴亡而引发的内部纷争后,重整旗鼓,继续入主中原的大业。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二日山海关一役之后,大顺军被清军击溃而散,逃出四十余里。随后,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让他带领一万军队继续追剿农民军。五月二日多尔衮率少数军队入京,大军则由多铎、阿济格、吴三桂等率领,向西追击。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尔衮命贝勒博洛平定闽、浙的唐王和鲁王政权。六月,清军渡过钱塘江,占领绍兴,鲁王政权结束。七月清军进入福建,郑芝龙投降,唐王政权灭亡。不久,唐王朱聿键在江西被清兵追上杀死。
此后,风云再变,孔有德占据湖南,最后又平定了湖广。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多尔衮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孔有德为定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尚可喜占据广州,十二月,孔有德占据桂林。湖广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安定。
入关后,多尔衮在去世前指挥大军四处征剿,结束了江南江北的大部分叛乱,除川南、云贵、福建沿海等地之外,各地基本扫清了反清势力。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一日,多尔衮拥立福临在燕京登基,并且诏告天下。十月九日,他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十月十三日,济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与多尔衮的身份、地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根据御史赵开心的建议,多尔衮被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听从满汉所有大臣的请求,允许多尔衮不对皇上跪拜。
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臣子中居前位,甚至超过了人臣,福临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帝。
当多尔衮的地位显赫至极之时,一场争夺权力的殊死斗争正在满洲贵族内部酝酿起来。
福临业已长大,不可能长期忍受多尔衮如此干政。虽说“年长归政”是理所当然之事,可究竟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权力的转移,却是问题的关键所至,同时,也关系到清廷政局的稳定与否。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带领王公大臣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去边外狩猎。十二月初九日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死于喀喇城,终年39岁。
福临对多尔衮专权朝政十分怨恨,但听到多尔衮的死讯,还是诏告天下,令臣民易服举丧。柩车至京,他率诸文武百官穿上丧衣,出迎到东直门外五里处,跪奠三爵,大哭不止。二十日下诏颂扬多尔衮平定中原之功,谦让之德,而且“中外丧仪,合依帝礼”。
二十五日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也备享殊荣。
与此同时,福临第二天下令,命大学士刚林等把多尔衮王府中的所有信符一律收贮内库,又命吏部侍郎索洪等把赏功册收回大内。接下来以不尊多尔衮的罪名清除其亲信英亲王阿济格。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福临在太和殿宣布亲政,时年14岁。由于多尔衮野心勃勃,凡国家大事都不与福临商议,又阻止词臣朝夕进讲,所以年仅14岁的福临既缺乏亲政的实际经验,又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但从多尔衮死后他和满洲贵族的争权斗争中,我们能看出他机智善谋、老练果断、临危不乱等优秀的政治品质。他自知年幼,不能知人善任,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应该主次分明,独揽大权。
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在他亲政期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她告谕顺治皇帝说:“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目的是要顺治皇帝唯才是举,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分明、公正,提倡节俭,戒骄戒躁,努力学习,不耻下问。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导顺治帝如何用人,并能一语中的,指出清初政事得失的关键,从而显示了孝庄皇太后的政治才能及其对福临亲政的特殊作用。
从顺治亲政后的行为举措上看,他是谨遵母亲的教诲的。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二十二日,顺治列举多尔衮罪状14条之多,成800多字的诏书,昭示全国。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二十二日。”最后根据诏书,罢除多尔衮的母亲和妻子的封号,并把她们的灵位撤出庙享,对多尔衮掘墓鞭尸。
如果把诏书与八年前多尔衮加封“叔父摄政王”时所颁的册文,两相比较,功与罪,判若天壤。册文颂多尔衮硕德丰功,“高于周公”,甚至有些是“周公所未有,而叔父过之”。颂功与伐罪,均夸大其辞;元勋与罪魁,变在旦夕,这是权力斗争中常见的现象。
福临亲政后,为多尔衮摄政期间被无故杀害的豪格平反,并且对他表示沉痛的悼念,又加封他的儿子为和硕显亲王。
经各部商议,遏必隆、希尔良、希福、祖泽润、雅赖、纳穆海、噶达浑、敦拜、觉善、马喇希、法喀等被认为是为多尔衮所害,于是分别恢复世职。
因何洛会诬告而连坐的杨善、罗硕等,也各复原职。
班首范文程、刚林、祁充格都是多尔衮执政时的文臣,刚林以辅助多尔衮的罪名,被处死并没收家产。祁充格因为与刚林同谋叛逆而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范文程虽受多尔衮重用,可一直与多尔衮保持着相当距离,他一开始被革职留任,但很快又官复原职。
福临亲政后,确实想建立自己的功业。他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平反并追复了遭多尔衮迫害的亲王、郡王的爵位;
下令坚决废弃多尔衮当年执行的扰民政策和奢华工程,并酌情进行了适度改革;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儒学,尤其是其中的政治理论;重视任用汉官,倡导汉化,倡导以文教德化治理国家。
接着,福临解除了济尔哈朗辅政大臣一职,以避免权臣专政,并在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三十日谕内三院:“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随后,为了表示抚慰,又赐金册金宝加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这场激烈而尖锐的政治斗争中,福临大获全胜。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从容不迫的气度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虽然当时他年龄很小,却并不乏独断朝纲的智慧和勇气。
1660年,顺治最宠爱的董鄂氏辞世,享年二十一岁。董鄂妃的玉殒香消,让顺治的精神几乎崩溃,他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唯恐他想不开自杀。
在董鄂氏死后第三天,顺治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
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执意要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让和尚为他剃了发。后来,因为佛法师父玉林琇想法刺激,才逼得顺治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董鄂妃辞世,留给了顺治皇帝无尽的哀思,本来就体弱多病的他,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
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在钦定皇三子玄烨即位,口述了遗诏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半夜崩于养心殿,追随爱妃而去,时年二十四岁。
如果顺治帝的生命不是终止在24岁,并且通过扶持正白旗,提高汉臣地位,还有设立十三衙门,最终完成自己的集中皇权计划,进一步完善帝国版图,建立一个高效的中央朝廷,可以大展手脚的话,完成自己更大的政治抱负,那么他的评价远不止如此。
2025-09-21 04:22:55
2025-09-21 04:20:39
2025-09-21 04:18:23
2025-09-21 04:16:07
2025-09-21 04:13:52
2025-09-21 04:11:36
2025-09-21 04:09:20
2025-09-21 04:07:05
2025-09-21 04:04:49
2025-09-21 04:02:33
2025-09-21 04:00:17
2025-09-21 03:58:02
2025-09-21 03:55:46
2025-09-21 03:53:30
2025-09-21 03:51:14
2025-09-21 03:48:59
2025-09-21 03:46:43
2025-09-21 03:44:27
2025-09-20 22:59:18
2025-09-20 22: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