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总统阿罗约:从伊拉克撤军得罪美国,与中国交好,入狱受折磨
2025-08-23 01:41:13
写在《吴晓邦经典著述二种》出版之际
作为著名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教育家、理论家、“中国舞蹈界的大先生”,吴晓邦(1906—1995)既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更是北京舞蹈学校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和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主任。为此,以巴图书记为首的北京舞蹈学院领导班子做出决定,在纪念该院建院70周年的70项活动中,于2024年4月30日率先举办了“纪念和致敬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北京舞蹈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吴晓邦先生”的4项活动:(1)为其青铜塑像揭幕的仪式;(2)复排其4部经典作品的演出;(3)专家学者的座谈会;(4)确定了其2部经典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和《我的舞蹈艺术生涯》的合集出版工作。目前,这部《吴晓邦经典著述二种》已顺利出版,由此为该院70年来的发展史,乃至新中国的舞蹈教育史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正本清源”工作,更将这两部自1982年出版以来早已脱销的经典文献,以重新校对、精心排版和装帧设计,并提供了全新照片的面貌精彩问世。
经典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和《我的舞蹈艺术生涯》
在其漫长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吴晓邦先生历任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舞蹈教员、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舞蹈教员、内蒙古文工团舞蹈教员及编导、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教员及编导、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四野战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舞蹈教员及舞蹈团团长、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舞蹈班教员、上海红旗舞蹈团教员及团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主任及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民族文工团团长、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主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堪称新中国舞蹈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吴晓邦先生
与其他怀揣“文艺救国”理想而出国的年轻人截然不同,晓邦先生早在1929年首次赴日留学前,便于上海持志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前身)就读法律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因进步思想的激励而毅然走出衣食无忧的舒适圈,考入了位于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因大革命失败,国民党追捕拥护共产党的年轻人而先后逃往上海和东京。
留日期间,他初而在早稻田大学注册了政治经济系,并在业余时间学习小提琴,后因观看了大学校友演出的舞蹈《群鬼》而接连几天彻夜难眠,不仅感同身受到了舞蹈独一无二的魅力,更清楚地意识到这种非文字语言的艺术,可以有效地躲避国民党政府的审查制度,由此将这种艺术形式用作了他爱国救亡的最佳武器。
为此,他先后在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和江口隆哉与宫操子主办的“暑期现代舞踊讲习会”学习了意大利芭蕾和德国现代舞(又称新舞蹈)。1931年,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因为崇拜波兰爱国主义作曲家“肖邦”而易名为“吴晓邦”,并在1936年学成回国后历尽艰辛却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将西方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系统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晓邦先生面对民族危亡与国家兴衰的大局,毅然决然地摈弃了往日脱离国情和民情、随着西洋乐翩跹起舞的小资情调,逐步从“为人生而舞”升华至“为人民而舞”的崇高境界,并以现实主义的风格和现代舞的理论与方法,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思凡》《丑表功》《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内蒙人民三部曲》《进军舞》等大批经典舞蹈和舞剧,正气凛然地高扬起充满爱国主义、誓死抗击外敌、痛斥腐败内患的主旋律,感人至深地表现了百姓疾苦,怒不可遏地揭露了封建时弊,卓有成效地鼓舞了将士们杀敌制胜的勇气。
图书内文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以艺术家的直觉和理论家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将新中国舞蹈建设的重点转变为“深入研究传统舞蹈”和“独立创办舞蹈学校”——不仅出版了“新中国舞蹈第一书”《新舞蹈艺术概论》,创建了“中国舞蹈史研究组”和《舞蹈》等多种舞蹈刊物,而且还以“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为实验基地,尝试融浪漫主义风格和“古曲新舞”方式,以及科研、教学、创作、表演、经营于一体的崭新路径,改编或创作了《开山》《纺织娘》《渔夫乐》《太平舞》《龠翟舞》《花蝴蝶》《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大批舞蹈和舞剧力作,低吟高唱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与安宁心绪,而这些筚路蓝缕的创业经历和真实可信的心路历程,均在《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有所记录。与此同时,他还一改“舞蹈寄生于戏剧或音乐之下”的苏联模式,向周恩来总理和文化部领导提出了独立创办“北京舞蹈学校”的倡议,并且得到了他们的首肯,由此促成了北京舞蹈学院于1954年在世界舞蹈教育版图上的傲然崛起!
进入新时期以来,晓邦先生更以73岁的高龄重新焕发了青春,通过重返舞协、振兴舞业、著书立说、八方讲学、率先招收舞蹈研究生、制定“中国舞蹈学科”蓝图等多种方式,继续倡导“为人生而舞、为人民而舞”的崇高理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人,由此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奠基性贡献。
毋庸置疑,《吴晓邦经典著述二种》的出版,将为我们中国舞蹈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套极具感情温度和思想深度,因而足以常读常新的经典文献,其中的《新舞蹈艺术概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早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的两年多时间里,便创造了接连再版5次,总共印刷3.8万册的历史纪录;《我的舞蹈艺术生涯》更堪称一部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史,因而值得每个学习和研究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之人的细细品读,进而从中感受这位“中国舞蹈界的大先生”历尽艰辛终不悔的理想主义和为了舞蹈事业毕生努力的精神动力。
欧建平担任“吴晓邦先生经典作品专场演出”主持
(本文作者是吴晓邦先生的首批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名誉所长欧建平老师,他主动承担了本书繁重的“特约编审”工作)
内容简介
《新舞蹈艺术概论》共 9章,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舞蹈基本知识;中国舞蹈发展史纲;介绍了人体运动艺术美的规律和现代舞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等,体现了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和美学思想,是吴晓邦多年从事舞蹈艺术实践的总结。《我的舞蹈艺术生涯》共8章,以自传体形式,回顾了吴晓邦从事新舞蹈艺术的经历和生活道路,着重写了1929—1960年30余年间他学习舞蹈和创作、演出、教学、研究等活动。书中附有多幅图片。在这本书里,吴晓邦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情。
作者简介
吴晓邦(1906年12月18日—1995年7月8日),出生于江苏太仓,卒于北京,中国舞蹈家、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播火人。代表作有《丑表功》《思凡》《饥火》《罂粟花》和《虎爷》等。
滑动查看
完整目录
新舞蹈艺术概论
003 前言
009 第一章 绪论
009 一、什么是舞蹈
010 二、舞蹈学
013 三、舞蹈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014 四、我们为什么要舞蹈
015 五、中国舞蹈艺术的种类
018 六、中国舞蹈艺术上的训练、创作和研究
024 七、关于各剧种演员的舞蹈学习
028 第二章 舞蹈和姊妹艺术的关系
028 一、舞蹈和文学的关系
031 二、舞蹈和绘画的关系
036 三、舞蹈和音乐的关系
039 四、舞蹈是综合的艺术
041 第三章 舞蹈的三大要素
043 一、舞蹈表情
047 二、舞蹈节奏
051 三、舞蹈构图
061 第四章 舞蹈美和舞蹈思想
061 一、舞蹈要表现什么
064 二、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
066 三、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068 四、舞蹈思想
072 五、艺术实践中美的作用
075 六、美的困惑
078 第五章 呼吸、动作、想象
078 一、呼吸、动作、想象对发展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
084 二、呼吸、动作、想象
092 第六章 论发展舞蹈的创造性
092 一、模仿和创造
093 二、创作实习课
101 三、创作实习中的造句和编舞
106 第七章 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106 一、为什么要学习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
107 二、现代舞蹈基本技术的理论
116 三、人体基本技术训练中关节的弛缓和硬直的练习
126 四、人体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基本步法
143 五、基本步法组织上的理论
148 六、基本步法上的组织
152 第八章 组织创作实习课的经验
152 一、最初的尝试
154 二、在创作实习前的准备
155 三、创作实习中的十大毛病
164 四、应该注意的三件事
165 第九章 中国舞蹈发展史纲
166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
170 二、奴隶制社会的舞蹈
177 三、封建社会的舞蹈
219 四、近代、现代中国的舞蹈(1840—1949)
我的舞蹈艺术生涯
245 前言
247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247 一、家庭·少年时代
249 二、接受革命教育
255 第二章 留学日本
255 一、从音乐到舞蹈
258 二、“晓邦舞蹈学校”和第一次作品发表会
261 三、学习现代舞蹈的开端
273 第三章 跨进了生活的大门
273 一、踏上征途
277 二、在“孤岛”上
282 三、开垦新地
287 四、周恩来同志接见我们
291 五、我暂时有了自己的园地
297 六、磨炼了意志
309 第四章 奔走在解放区的土地上
309 一、在延安“鲁艺”
314 二、在华北联大舞蹈班
316 三、在去东北的漫长途中
320 四、到佳木斯
321 五、在哈尔滨
322 六、为部队排练《进军舞》
325 第五章 耕耘、播种
325 一、第一次“文代”大会期间
328 二、在第四野战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
330 三、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
333 第六章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学习
333 一、担任民族文工团团长
335 二、在贵州的建政工作中
338 三、去云南寻找“望夫云”
342 四、在康定和甘孜的建政工作中
349 五、民族文艺工作者大会师
353 第七章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时期
353 一、制定研究规划
355 二、研究工作的进行
360 第八章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成立前后
361 一、重登舞台
367 二、第二次旅行演出
371 三、第三次旅行演出
377 四、第四次旅行演出
380 五、最后的一次旅行演出
383 六、结束
385 附录一:从叛逆者到拓荒者/杜宣
393 附录二:往事难忘
——从吴晓邦的《我的舞蹈艺术生涯》想起/韦布
409 附录三:良师·摇篮
——忆吴晓邦老师早期在广东办学/何敏士
417 附录四:“现在终于回到家了!”
——北京舞蹈学院“纪念吴晓邦先生系列活动”纪实/欧建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公众号
2025-08-23 01:41:13
2025-08-23 01:38:57
2025-08-23 01:36:41
2025-08-23 01:34:25
2025-08-23 01:32:10
2025-08-23 01:29:54
2025-08-23 01:27:38
2025-08-23 01:25:22
2025-08-23 01:23:07
2025-08-23 01:20:51
2025-08-23 01:18:35
2025-08-23 01:16:20
2025-08-23 01:14:04
2025-08-23 01:11:48
2025-08-23 01:09:32
2025-08-23 01:07:16
2025-08-23 01:05:01
2025-08-23 01:02:45
2025-08-22 03:22:27
2025-08-22 0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