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著名手表品牌
2025-09-20 22:32:09
“健康就是民生 用心让百姓得实惠”——咸阳市三原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纪实
中午12点58分,三原县新兴镇卫生院的诊室门前依然排满了候诊的病人。患者老徐告诉记者:“我患顽固性头疼好几年了,最近头痛,睡不好,以前到其他地方看病,医生一般只给开些止痛药,最近听说县医院的茹院长在镇卫生院坐诊,赶紧跑来找他给看看。”
用“名医效应”把病人留在乡镇
老徐口中的“茹院长”就是三原县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茹超。退休后,为了响应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的号召,本是新兴镇人的他在新兴镇卫生院院长吴晖的盛情邀请下回到家乡卫生院坐诊。
茹超在门诊给患者看病
吴晖告诉记者:“自从乡党们听说镇卫生院里有县医院的‘院长专家’在坐诊,很多患者不去县里,专门到卫生院排着队来看病,形成了‘名医效应’。我们从去年十月份正式开始收住院病人,现在住院病人的人数在全县所有卫生院里排第一。”
说起这前后的变化,吴院长感触颇深:“我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在新兴卫生院工作,那时医保合疗还没开始,乡镇卫生院除了一些公卫项目外也不开展医疗业务,医院既没有病人,也留不住人才。院里的人牙疼发炎都要到别的地方去打吊瓶,咱们医院连个吊瓶都打不了,因为医院没有输液这一项业务。医共体建设启动后,县上要求优质资源下沉,乡镇医院要开展医疗服务,要收治住院病人,在这个基础上,我就想怎样能把医院发展起来。”吴院长对记者说,茹超退休之前,他一边提前跟县医院做工作,一边跟茹院长打“感情牌”,邀请他回家乡卫生院工作,最终茹院长推掉了西安、铜川、咸阳很多医院的高薪聘请,回到家乡,为乡邻服务。
在此基础上,卫生院在县卫健局、县医院医共体建设政策的支持下,一面“引进外援”,特邀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景安为医院“业务院长”,定期到医院开展诊疗服务,提供诊疗指导;一面加强外出培训学习,精心培养“院内子弟兵”,骨干医生医技迅速成长——中医科医师崔重运擅长中药、正骨、针灸、理疗等多项技术,特别是他在中医“舌下排淤”术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使众多患者受益;全科医师王凯利擅长外科、内科等多学科治疗,尤其是外科局部手术、缝合、换药等方面技术精湛,深受患者信赖。王凯利获得了咸阳市优秀医师称号,崔重运获得三原县科技发展成果奖。
在多位“名医”的共同努力下,乡镇、县城甚至咸阳、铜川等地患者慕名而来,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人数大幅提升,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了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用中医药特色服务 打破夹缝生存困境
丁月珍大夫正在为患者扎针
“我这病就认准‘珍珍’大夫了,花钱少,效果还嘹(好)!”在三原县城关镇卫生院,记者遇到了正在做针灸治疗的毕奶奶,今年已经70岁的她这些年由于腰椎压迫坐骨神经痛,严重的时候疼得连身都不能翻,之前到大医院和小诊所都去过,但治疗效果都差强人意。老人口中的“珍珍”名叫丁月珍,是城关卫生院聘请的中医针灸大夫,她的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神针”——陕中附院教授丁金榜。丁月珍在大伯的诊所工作了五年,针灸技艺精湛,听说“神针”的亲侄女在城关卫生院坐诊,毕奶奶赶忙叫儿子将自己送来:“来了我也不认识她,来了一上楼我就问哪个是珍珍?”等到熟络之后,毕奶奶就一直在丁月珍大夫处治疗。“好得多啦,一开始连屁股都摸着不是自己的肉,现在比来时好多了,而且花钱也不多,一次治疗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费用才40元,在外面扎一次咋不得一百多!”
城关镇卫生院院长仝锋告诉记者,卫生院离县医院只有不到300米,离县中医院也近,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我是去年从独李中心卫生院调来的,来了以后就想怎么样走出这种夹缝生存的困境。开始医共体建设以后,县卫健局领导一直支持卫生院发展医疗业务,鼓励各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服务。我本人就是学中医的,爱中医、用中医,就想打造卫生院的中医特色。所以医共体挂牌后,先是组建了中医按摩团队来带动,然后今年一月份聘请了丁月珍医生组建了针灸团队。丁医生和她大伯丁金榜教授都是我们三原人,在县里知名度很高,再加上我们和病人的宣传,现在院里15张床位,基本保持满负荷运转,门诊天天有新病人。目前病人已经实行分流就诊,早上跟下午分开预约,不然床位就不够用了。”
仝锋介绍,现在院里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电针、按摩、中频、雷火灸、艾灸等都有开展,另外还特聘县中医专家定期坐诊,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并组织全院中医药人员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及中医药知识培训,辖区标准化卫生室中有11家已建成“中医阁”,为提高本辖区中医药技术水平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用“县乡联动”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患者在卫生院窗口咨询专家挂号
新兴镇卫生院院长吴晖告诉记者:“医共体建设开展以后,卫生院现在挂的是三原县医院分院的牌子,县医院作为医共体医院,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派驻我院,坚持每天深入病房,查房带教、指导、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同时查房审阅病历,提出具体整改意见,规范指导病历书写,极大地提高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病历书写质量。总院还选派针灸推拿专业医师定期来院坐诊,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对病人进行针灸、推拿、拔罐、按摩治疗,特色科室业务能力大幅提升,业务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三原县卫健局局长王东辉向记者介绍,基层卫生院长期以来只开展公卫业务而未开展医疗住院业务,要开展医疗服务直接面对的就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有的卫生院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有的卫生院抱着等待观望心态,等待上级的政策、项目支持。
面对困难和困惑,县卫健局党委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为医共体建设进行“定调把脉”,决定在工作基础较好的部分卫生院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针对基层缺少专业基础人才的问题,由县医院、中医医院采取“一科包一院”的方式进行包抓指导。同时医共体总院对各分院开展医疗业务技术培训,对病案讨论,护理、院感等专业进行面对面指导,推广多项适宜技术,有效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使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用薪酬职称改革 让乡镇卫生院“活”起来
“为了让乡镇卫生院活起来,我们在全局形成一个机制,如果这个卫生院最近有20个病人,另外一个卫生院只有一两个病人,那病人少的卫生院就要向病人多的派医生、护士过去,支援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绩效工资和奖金也由所支援单位按相应标准发放,这样既减轻了这边卫生院的压力,派去的医护人员技术也得到了提高,收入还增加了。”王东辉告诉记者,为了调动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乡镇卫生院“活”起来,县卫健局联合县人社局、财政、医保部门联合印发了《三原县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乡镇卫生院“一类保障、二类激励”政策和“两个允许”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另外,根据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相关政策,医护要晋高级职称的话,必须到下一级医院支医半年到一年,以前县上医生、护士大多是年初去报个到,年底乡镇卫生院盖个章,报职称就能报。今年改革了职称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县上要评高级职称的医生、护士,必须每周都要下到乡镇卫生院,从理论培训、技术指导两方面来帮助乡镇卫生院提升医疗水平。通过这两项改革,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全县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
用心让百姓得实惠
说起县里的医共体建设工作,县卫健局局长王东辉对记者如数家珍——
“为了做好义诊和慢病管理,我们让乡镇卫生院错峰上班为群众服务,夏天天气比较热,下午六七点的时候,医护人员把救护车开上、制服穿上,拿着测血压的、心电图等设备,到村里去免费给大家诊疗,把健康送到农村田间地头。”
“在乡镇卫生院,国家的医保政策报销比例非常高,起付线是160元,报90%,特别是中医这一块,只要住院都是百分之百报销,一个群众住7到10天院,总费用是2000-3000元,群众最多付260-270元,超不过300元。老头在这住院,老伴回去还能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再来。卫生院的服务态度也好,所以口碑也很好,群众非常认可。”
“健康就是民生,抓经济的时候不能忘了这个,每一个点上我们都是在用心去让老百姓得实惠。新兴镇离县城有25至30公里,在镇上住院比起去县上,来回交通再加上吃喝陪护和报销比例的差别,一个人最少节约1000块,医共体建设一方面是让乡镇卫生院活起来,最重要的是群众得到了看得到的实惠。”
从“药品过期,不会吊瓶”,到慕名而来、门庭若市;从“夹缝生存,踟蹰彷徨”,到特色鲜明、“满负荷运转”,新兴镇与城关镇这两个乡镇卫生院的变化,只是三原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让有影响力的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招牌”,用“名医效应”把病人留在乡镇;
让医共体总院作为医共体建设的核心,用“传帮带”提升基层医护的技术水平;
让制度改革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定海神针”,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健康就是民生,用心让百姓得实惠”,这就是三原县在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用行动书写的时代答卷。
记者:张强 张乐利 通讯员:赵建胜
2025-09-20 22:32:09
2025-09-20 22:29:54
2025-09-20 22:27:38
2025-09-20 22:25:23
2025-09-20 22:23:07
2025-09-20 22:20:51
2025-09-20 22:18:35
2025-09-20 22:16:20
2025-09-20 15:03:09
2025-09-20 15:00:53
2025-09-20 14:58:37
2025-09-20 14:56:21
2025-09-20 14:54:06
2025-09-20 14:51:50
2025-09-20 14:49:34
2025-09-20 14:47:18
2025-09-20 14:45:03
2025-09-20 14:42:47
2025-09-20 14:40:31
2025-09-20 14:38:15